班级管理 当前位置:首页-教育管理-班级管理
且行且思,且悟且进——班级管理中的经验与困惑
发布时间:2024年12月3日 发布科室:政教处

在教育这片广阔而深邃的田野上,每一位教师都是播种希望、启迪智慧的园丁。而对于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而言,更是承担着引领班级前行、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。在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,如何有效地管理班级,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,我有以下几点经验分享。

一、寓教结合,以身作则树榜样

陶行知先生说:“教育是教人化人,化人者也为人所化。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,互相感化,便是互相改造。”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。唯独从心里发出来,才能打到心灵深处。”

作为一名班主任,只有尊重、热爱、关心学生,学生才能亲其师、信其道,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相互依赖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协调关系。平常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、一个肯定的眼神、一句不经意的表扬,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上都犹如一缕阳光。我每天都会关注学习积极举手的学生、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好人好事等等,给这些孩子们发放奖励卡、表扬信。引导全班形成一种“学先进,赶先进”的现象。同时,我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,我要求学生做到的,我会首先做到,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,我就会学生到校之前到;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,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。做不到的事就不说,说到就一定要做到,做到为人师表,言行一致,达到和风细雨、润物无声的效果。

二、制定班规,学生独立养习惯

三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正趋成熟,对于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。如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事无巨细,事必躬亲,管得过严、过细、过全,就容易造成学生的责任心弱、依赖性强、创造性差的后果,不但会妨碍学生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,也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中而不能解脱,于自身发展与班级建设都不利。

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:“管是为了不管。”管是手段,不管才是目的。我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,广泛听取班干部、学生、科任老师的意见,对班级管理制订一些措施出来。然后逐条让全班同学讨论,老师补充成文,这样制订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,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,也愿意去遵循,让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自我约束和规范言行,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
三、家校合作,携手并进助成长

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,是人生教育的第一颗纽扣。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与家长沟通,让两股绳合力共同朝一个方向使力,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。在日常的教学中,我不仅会和家长主动分享学生在校的学业进展、行为习惯及特长发展,还会细致倾听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与关切,共同探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,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,因材施教,利用自媒体、家访等不同形式,让学校教育延伸到放学后、假期间,持续共同引导,不断助力孩子成长进步。

当然,在教学过程中,除了经验,我也时常遇到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: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类活动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。尽管我深知活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,它们不仅能够丰富课余生活,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、创新能力和社交技能,但实际操作中,我总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。

面对班级里性格迥异、兴趣多样的孩子们,即便活动本身颇受欢迎,但在实施过程中,我也难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。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害羞、不自信或是其他原因而选择旁观,而不是积极参与。我困惑于如何精准捕捉班级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点,如何既能寓教于乐,又能在活动中激发他们内在动力,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加油站。

同时,尽管我会及时与家长沟通、交流,家长也很配合和支持班级的工作,但即便我尽力去解释我的教学理念、方法以及孩子们在校的表现,家长们似乎总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意图,或者即便理解了,在实践中也往往做得不到位。这种沟通不畅,不仅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率,更可能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一些宝贵的支持和引导。

总结而言,作为三年级的班主任,我深感责任重大,也积累了宝贵经验。然而,如何精准调动孩子活动积极性、如何与家长高效沟通仍是挑战。未来,我将继续探索,力求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智慧中绽放光彩。